單色攝影的形式和色調
具有捕捉現實和揭示超現實抽象的力量
面對商業領域和社交媒體中
彩色和數位攝影的過度飽和
黑白攝影仍能夠以其
富有震撼力和詩意的對比
引人入勝
—— 鄭道鍊,M+ 副總監及總策展人
—— 鄭道鍊,M+ 副總監及總策展人
由 M+及法國五月藝術節聯合呈獻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黑白 ── 攝影敘事」 展出法國國家圖書館及 M+ 黑白攝影藏品將於 2024 年 3 月 16 日 (星期六) 開幕。展覽是 M+ 首個致力於探索攝影媒介的展覽,亦是 2024 年法國五月藝術節之開幕節目,展出逾 250 幅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珍貴照片,以及三十多幅來自 M+ 館藏的作品,審視黑白攝影這個歷久彌新的藝術媒介。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黑白──攝影敘事」展覽現場,2024 年,攝影|鄭樂天,圖片由 M+提供
首次亞洲公開展出
上百位國際大師攝影作品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黑白 ── 攝影敘事」以 1915 到 2019 年的攝影作品為主題,是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攝影藏品首次大規模在亞洲公開展出。這個專題展覽展出超過 170 位國際知名攝影師的作品,當中包括曼.雷、黛安娜.阿爾比絲、馬里奧.賈科梅利、羅伯特.法蘭克、威廉.克萊因、森山大道、瓦萊麗.貝林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另外,展覽亦展出三十多幅出自著名亞洲攝影師和藝術家之手的 M+ 館藏作品,包括張照堂、何藩、郎靜山、劉香成、納里尼. 馬拉尼、石元泰博和邱良,追溯他們的創作如何影響這種深富表現力的藝術媒介。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黑白──攝影敘事」展覽現場,2024 年,攝影|鄭樂天,圖片由 M+提供
展覽分為三個主題部分,從不同視角讓觀眾理解超過一個世紀的黑白影像製作。「對比」捕捉 日常生活中具有強烈反差的瞬間,這些反差加強了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光影」展示攝影師如 何以光作畫,勾勒出影像的細膩質感、氛圍、圖案和結構;「色景」凸顯了灰色調的細微差別 如何令單色攝影產生無窮變奏。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黑白──攝影敘事」展覽現場,2024 年,攝影|鄭樂天,圖片由 M+提供
在這部分,攝影師運用攝影器材,將周遭景物化為一個充滿對比的世界。他們精心佈置構圖,捕捉日常生活中展現強烈反差的瞬間。其黑中見白、白中見黑的演繹手法,加強我們對現實的感知。此部分再細分為兩個章節「白紙」和「黑畫」,進一步探索光與暗。
塞西爾.比頓《巴黎世家長裙》1967 年,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 Cecil Beaton Archive © Condé Nast
伊莫金.坎寧安《兩朵馬蹄蘭》1925 年攝、約 1970 年印,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 © 2024 Imogen Cunningham Trust
光是攝影的必要條件。此部分探索黑白攝影是如何善於呈現光影的細膩變化,除了展示構成影像的圖案,還營造出質感、氣氛和深度。這些作品回歸攝影 (photography) 的英文字源 ── 該字由希臘文的兩個詞語「phos」和「graphe」組成,意謂「以光書寫或繪畫」。此部分再細分為兩個章節「黑夜」和「黑魔法」,聚焦於閃光燈和無相機攝影等技術的發明,如何將攝影媒介推向創意新領域,為影像製作指引新方向。
森山大道 《日本劇場寫真帖——演員的肖像》 1968 年攝、1970 至 1980 年印,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 © Daido Moriyama Photo Foundation
亞歷山大.羅欽可 《帶着徠卡相機的女孩》 1934 年攝、約 1950 年印,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 © Aleksandr Rodchenko
在黑白兩極的光譜之間,是一連串灰調,以及無數細膩的色調變化。展覽最後的部分呈現一系列灰階色譜的連續影像。「色景」凸顯黑白相片的表面肌理和材質,以及其無窮變奏 ── 這正是現今世代中歷久彌新的美學。
何藩 《迷離世界》 1959 年 M+,香港 © 何藩
最終「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黑白──攝影敘事」旨在審視黑白攝影這個歷史悠久的藝術媒介。展覽由 M+ 與法國五月藝術節聯合呈獻,並與法國國家圖書館共同策劃及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展覽是 2024 年法國五月藝術節之開幕節目,將劃分為三個主題,展示逾 250 幅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珍貴照片,以及三十多幅來自 M+館藏的作品。此特別展覽展出的作品橫跨 1915 到 2019 年,出自超過 170 位國際知名攝影師之手,按時序展示攝影師如何透過黑白攝影捕捉對比、細膩變化和光影。
Flora Triebel 法國國家圖書館十九世紀攝影策展人。攝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圖片由 M+提供
馬里奧.賈科梅利 《我沒有手撫摸我的臉》1961 至 1963 年攝、約 1971 年印,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 © Mario Giacomelli Archives
圖文提供|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