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計最終的目的不是建築、不是空間,而是人在空間、在建築中的「狀態」,是人在空間、在建築中的無意識,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的精神愉悅 ❞
坐落於北京的百子灣園區內「誰最中國」媒體辦公及文化空間,作為一家致力於「中國文化,當代表達」的觸摸和探索的文化藝術類媒體品牌,這處空間宛若他們於物質世界的一處鏡像輝映。1000平方公尺,約 302.5 坪的原場地空間,被一分為二,600平方公尺用於作「誰最中國」媒體團隊的辦公空間,另外400平方公尺用於構建一個叫做「誰園」的文化知性空間。如若分別從兩個不同的入口進入其中,多半會以為這是兩個風格迥異的獨立宇宙。
當代與文化的飛花落院
空曠與留白的空間精神
兩個空間有彼此完整獨立的動線但以通道相連,猶如一個古代院落的前庭與後院。「誰園」作為「誰最中國」的美學空間,沒有像通常藝術畫廊那樣做純白色調性的處理,而是通過剝離原本牆面的抹灰,讓空間回到最原始的樣子,6米挑高的空間中,僅克制的留下幾處渾圓的灰色立柱頂天立地,在人的尺度之上創造出的空曠與留白是空間精神性的物質基礎,60多年前的紅磚從功能主義的立面變身成為時代舞臺上一面新的幕布。
「誰園」空間完成後,已經如預想的一般成為文化、藝術、設計輪番登場的舞臺,傢俱、器具、首飾、花道、茶藝的東方美在這裡接連呈現。一年四時,陽光、細雨、微風、飄雪相繼而來,在這場設計師與時間的合謀中,場域中最原始、最高級、最神性的狀態被逐漸磨礪出來。所謂「國際化侘寂風」不僅只是風格的表像,更是一場內在精神上的返場。
❝ 如果說「誰園」是用現代包浩斯的廠房空間重新表達東方院落的精神性,那在辦公部分,則是用現代設計手法對東方意向進行更具象的空間詮釋,兩者在同一建築內的表達構成有趣的互文關係。❞
整體上利用體塊之間的穿插關係,形成如中式園林一般的曲徑通幽、移步換景般的空間格局。原本結構留下的12根鋼構柱子巧妙的消隱在設計師精心規劃的功能分區之下。半高的矮牆圍合而成為的辦公區,為員工帶來了心理上的私密性,避免經過人的視覺稍擾,也在空間中創造了高低錯落的意趣體驗。大面積的鏡子與玻璃隔斷在方寸之地通過或虛或實的體驗,創造出無限的開闊之感。
入口照壁之上的開出「窺」與探出「龕」在一送一收之間,打破了原本的嚴肅之感。此處的「龕」是設計師不經意之間流露的趣味,等待著被點睛的一刻。辦公空間的燈光,也是氛圍轉換的開關。當白天伏案的人們散去,故宮橙的燈光會亮起,照在青磚灰的地面,氤氲出了一份獨屬於東方的陰翳美學。
兩個空間就像一體兩面的雙生之花,一面是「誰最中國」作為媒體與內容創作者十年如一日對中國文化當代表達的持續探索,以及由此沉澱來的豐盛的思考,另一面則是「誰最中國」渴望不再孑然獨立,於是造了這處「誰園」作為舞臺,令群賢畢至,向更廣義的「大家」融合。
如「誰最中國」的主理人海豐所言,「⋯⋯ 設計最終的目的不是建築、不是空間,而是人在空間、在建築中的『狀態』,是人在空間、在建築中的無意識,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的精神愉悅 ⋯⋯」這是一場對真實,對真我的追尋。這裡不是對他多年來探尋的總結,但確實獨特的一段篇章 —— 一處不見「有形的東方之物」,但有「無形的東方之態」的理想之所。

影音|北京「誰最中國」辦公及文化空間
專案名稱|誰最中國
項目地點|中國 北京 朝陽區 東朝時代
設計單位|CUN寸DESIGN
主案設計|崔樹 李輝
建築面積|1000㎡
設計時間|2021.10
完工時間|2022.7
圖文提供 | CUN寸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