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Living 享家生活
  • 居家設計
  • 國際潮流
  • 裝修知識
  • 專題報導
  • Search
Mobile nav

走進女性藝術創作的無界之室 —— M+ 女性藝術家特展「身臨夢境: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 編輯部 Editorial

❝ 藝術不是奢侈

而是必需
它是一種奪回力量

為無名事物命名的方式 ❞

Art is not a luxury. Art is a necessity.
It is a way to claim power and to name the unnamed.

 

—— 朱迪.芝加哥 Judy Chicago

美國女性主義藝術家

環境藝術自1950年代中期興起,融合建築、設計與裝置的元素,成為今日沉浸式體驗的先聲。長久以來,女性的貢獻被忽略,這場展覽正是對歷史失衡的回應,也是一封獻給女性藝術家們的情書。2025 年 9 月 20 日,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揭開了一場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盛事 ——「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這是慕尼黑藝術之家原展覽「Inside Other Spaces」的亞洲首站。十二件作品,從 1950 年代的前衛實驗到亞洲藝術家的全新委約,將觀眾帶入光影交錯的空間,讓身體與心靈一同踏入藝術的無垠疆域。

 

亞歷山德拉・卡蘇巴《光譜通道》1975 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 年; 因應 M+展覽空間的重製版,2025 年「身臨夢境: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展覽現場,2025 年 © 亞歷山德拉.卡蘇巴遺產管理會;攝影|梁譽聰; 圖片由 M+ 提供

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的開端

光與風:歷史作品的重生

 

此次展覽中九件歷史作品皆經過精心重製,宛如時光再現。在勞拉.格里西的《東南風》中,觀眾步入黑暗房間,感受四十節強風帶來的自然呼吸;亞歷山德拉.卡蘇巴的《光譜通道》以彩虹燈光和霍爾斯特樂章,象徵人生的循環;朱迪.芝加哥的《羽毛室》以三百磅白羽構築無垠柔境,挑戰由男性雕塑主導的剛硬傳統。這些作品不僅是視覺的震撼,更以聲音、觸覺、氣味牽引感官,提醒人們:藝術不是遠觀的對象,而是呼吸與脈動。

朱迪・芝加哥《羽毛室》1966 年;複製品,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 年;「身臨夢境: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展覽現場,2025 年 © Chicago Woodman LLC, Judy Chicago;攝影|鄭樂天;圖片由 M+ 提供

勞拉.格里西《東南風(風速 40 節)》1968 年;「身臨夢境: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展覽現場,2025 年 © 勞拉.格里西遺產管理會;攝影|梁譽聰;圖片由 M+ 提供

亞洲新聲當代女性的回應

觀眾身體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除了歷史重現,M+ 更邀請三位亞洲女性藝術家創作全新作品。泰國的碧娜里.桑比塔以《房屋在崩塌》堆疊數千個傳統 khid 枕頭,觀眾得以親手拆解與重構空間,象徵微小行動亦能改變世界。日本與德國活躍的鹽田千春以《無限回憶》將紅線交織成無邊網絡,包裹三件高聳長裙,隱喻女性身體與記憶的纏結。韓國藝術家金守子的《呼吸》則以半透明膠片包覆窗戶與天窗,日光流轉之間,空間化為虹彩流動的景觀。這些作品不僅回應歷史,更讓亞洲女性的聲音與世界對話,延伸藝術的時代脈絡。

鹽田千春《內在的線》2024 年;大阪中之島美術館「I to Eye」展覽現場,攝於2024 年 ©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山崎鶴子《赤》(蚊帳狀立體作品)1956 年;重製版,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1985 年;「身臨夢境: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展覽現場,2025 年;© 山崎鶴子遺產管理會;攝影|鄭樂天;圖片由 M+ 提供

然而,「身臨夢境」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感官旅程。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作品的一部分:穿梭於壓迫與寬闊的空間,傾聽風的迴響,或在羽毛的輕撫中迷失。M+ 特別安排導賞、家庭日、瑜伽與慢看活動,邀請人們放慢腳步,用呼吸與心跳體驗藝術。M+ 戲院亦同步推出紀錄片與跨領域影像放映,將女性藝術家的故事延展到銀幕之外。

碧娜里.桑比塔《房屋在崩塌》2017/2025 年「身臨夢境: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展覽現場,2025 年;© 碧娜里.桑比塔;攝影|鄭樂天;圖片由 M+ 提供

最後,M+ 館長華安雅指出,此展覽「顛覆傳統藝術體驗,並在全球交流中令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更上層樓」。這不僅是一場藝術盛會,更是一種歷史的修復,一個向未來延展的邀請。當觀眾步出展廳,耳邊仍迴盪著風聲與音符,眼前仍留有色彩的光暈。這些作品告訴我們:女性的夢境,從未只是夢境,而是世界持續的回聲。

南達.維戈《宜居時空環境》1967 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 年;慕尼黑藝術之家「Inside Other Spaces: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1976」展覽現場,攝於 2023 年 © 南達.維戈繼承人;攝影|Agostino Osio – Alto Piano;圖片由慕尼黑藝術之家提供

身臨夢境: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2025 年 9 月 20(六)至 2026 年 1 月 18 日(日)

星期二至四及週末:10:00–18:00

星期五:10:00–22:00

星期一:休館

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30分鐘。

|二樓西展廳、焦點空間、中庭及G層地下大堂,西九文化區 M+(九龍博物館道38號)

|票價
正價門票|港幣140元
特惠門票*|港幣70元
M+會員|港幣98元
M+贊助人賓客|港幣70元


|展覽頁面

圖文提供|M+

流光染歲月・生活的語言
上一頁

流光染歲月・生活的語言

一場山海經後的饕餮盛宴|北京 Wanwea·元餐廳
下一頁

一場山海經後的饕餮盛宴|北京 Wanwea·元餐廳

推薦

光影森語.文化新綠境|開箱臺中綠美圖!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SANAA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操刀設計

光影森語.文化新綠境|開箱臺中綠美圖!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SANAA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操刀設計

  • 編輯部 Editorial
光與線條的一隅 —— 路易威登 Art Deco 裝飾藝術展再現百年盛華

光與線條的一隅 —— 路易威登 Art Deco 裝飾藝術展再現百年盛華

  • 編輯部 Editorial
藝術與瑰寶的十年盛會 —— 富藝斯 Phillips 亞洲十週年秋季拍賣台北預展

藝術與瑰寶的十年盛會 —— 富藝斯 Phillips 亞洲十週年秋季拍賣台北預展

  • 編輯部 Editorial
航向心靈的彼方 ——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中的夢與現實

航向心靈的彼方 ——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中的夢與現實

  • 編輯部 Editorial
在藍色中書寫情感的日記 ── 倫敦知名畫廊 Saatchi Yates 合作策展 韓國藝術家李秀真《Diary on the Blues》台灣首度個展

在藍色中書寫情感的日記 ── 倫敦知名畫廊 Saatchi Yates 合作策展 韓國藝術家李秀真《Diary on the Blues》台灣首度個展

  • 編輯部 Editorial
時代迴響與未來幻象 —— 空山基、田名網敬一與村松佳樹三位日本藝術家的跨世代對話

時代迴響與未來幻象 —— 空山基、田名網敬一與村松佳樹三位日本藝術家的跨世代對話

  • 編輯部 Editorial
  • 關於享家生活
  • 條款與聲明
  • 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Copyright © 2023 Share Living 享家生活

  • 居家設計
  • 國際潮流
  • 裝修知識
  • 專題報導
  • 關於享家生活
  • 條款與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