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臺中水湳經貿園區,中央公園的綠意靜靜鋪展,而一座嶄新的文化建築正於其中生根。這便是「臺中綠美圖」,全臺首座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總館的跨域人文場館。歷經十一年的籌劃與建造,它不僅是建築的完成,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承諾,將藝術、閱讀與自然編織為日常生活的篇章。日本知名建築事務所 SANAA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說道,希望綠美圖能成為「屬於每個人故事的所在」。如今,這座漂浮在綠意與光影之間的文化森林,正等待市民與旅人踏入,去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系列活動|藝術家林祐如、田孝慈與團隊共製現場演出與影像檔案。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文化森林的誕生
城市的文化承諾
綠美圖的設計由日本知名建築事務所 SANAA 操刀。身為 2010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以「文化森林」的意象展開構思。八個獨立卻相互串連的量體,錯落抬升,彷彿林木間的空隙,讓人能自由穿梭。建築外層覆以銀白鋁製擴張網,如薄紗般輕盈,映照著四季變幻的光影,將城市景致與中央公園綠意融為一體。量體下方則形成層次豐富的遮蔭廣場,引入自然風流與陽光,讓訪客能在多入口之間自在穿行,體驗一種介於建築與自然之間的流動感。正如建築師所言,綠美圖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公園的延伸,是一處光影與人群交會的場域。
臺中美術館大廳 5 樓端景。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2010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SANAA 妹島和世(左)與西澤立衛(右)於媒體預覽活動致詞。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空間.光影流轉的體驗
城市.日常中的未來願景
首先,推開大廳厚重的門扉,映入眼簾的是兩座圓形玻璃屋,一為服務臺,另為通往地下公共空間,象徵知識與藝術的交融。大廳中央的不鏽鋼鏡面水池,如同一片靜謐湖泊,映照天光綠意,同時釋放水霧調節微氣候,使空間恆溫舒適。美術館大廳以挑高 27 公尺的壯闊姿態,垂直聯通六層樓,成為全臺最高的展示空間。蜿蜒的斜坡引領觀者沿著緩步線條徐徐上行,視線隨著展品與窗外自然互動,形成一場動態的觀看體驗。未來,這裡將迎來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專屬創作,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新據點。
綠美圖大廳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另一側的圖書館則展現截然不同的氛圍。挑高七公尺的大廳,以流線家具、花形書架與光影交織,營造出明亮、通透而富想像力的閱讀空間。每個角落皆設有不同氛圍的座位,邀請人依照心境停留,讓閱讀與環境緊密貼合。連結兩館的是「文化之森」,一座半戶外屋頂花園。透過擴張網形成的柔和邊界,建築與中央公園不再分隔,而是相互滲透,像森林小徑般的空間邀請人們隨性探索,體驗建築與自然融會的韻律。綠美圖不僅是一項建築工程,更是臺中城市文化布局的核心拼圖。它與中央公園、水湳轉運中心及國際會展中心,共同勾勒出一個文化聚落。這座跨越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建築,將藝術與閱讀納入市民日常,使文化不再遙遠,而是隨手可及。
連結圖書館與美術館的「文化之森」。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最後,當夕陽灑落在銀白量體之上,綠美圖彷彿被光的絲線纏繞,與中央公園一同呼吸。這不僅是一座建築,它是一種城市態度,是臺中面向未來的文化宣言。未來,臺中綠美圖將舉辦各式藝術展覽、閱讀活動與國際論壇,從專題講座到夜宿體驗,從書展到戶外裝置,皆是將「藝術、閱讀、自然共生」具體化的行動。市長盧秀燕在揭幕時強調,綠美圖不只是臺中的地標,更是屬於全臺灣的驕傲。從規劃到落成,無數心血與專業交織,終於讓城市夢想化為眼前可觸可感的建築風景。正如市長所言,它將成為世代共享的公共空間,讓文化融入生活,讓臺中成為國際認識臺灣的一扇窗口。
大1. 臺中綠美圖建築外觀遠景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整輯|Eddie 圖文提供| 臺中綠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