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Living 享家生活
  • 居家設計
  • 國際潮流
  • 裝修知識
  • 專題報導
  • Search
Mobile nav

花園與堡壘之間的古典回聲 —— 高美館馮.沃爾夫的未來想像

  • 編輯部 Editorial

❝ 當人與群山相遇時

偉大的事便誕生 ❞ 

(Great things are done 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

 

—— William Blake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的《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不僅是藝術家在亞洲的首次大型回顧展,更像是一場回望歷史又同時通往未來的旅程。展覽名稱的背後,有著深刻的文化與時代隱喻 ── 台灣曾因自然景致而被喚為「福爾摩沙花園」,如今又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重要基地,被視為世界運作的關鍵「堡壘」。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在初訪台灣時,被高美館建築與周邊綠意所打動,那是介於文明與自然之間的曖昧邊界。他將伊甸園的意象融入展覽主題,再以晶片造型回應台灣在科技文明中的獨特地位;在他的創作裡,自然與科技並非彼此對立,而是一種新的並置、更是未來共同演化的語言。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畫筆下女性形象堅毅泰然,兼具古典主義的優雅與當代的戲劇性。圖中作品左為〈沙漠之珠〉,右為〈泰然自若〉。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從大航海「花園」到科技島「堡壘」展覽的精神起點

跨越風格與時代的藝術語法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的作品橫跨三十餘年,他的藝術從未停留在單一時期或風格之中,而是以對話、拆解、重構的方式,穿梭於不同的文化脈絡。他的創作可以被視為一種「跨時代的辯證」:作品既向古典致敬,又對當代進行提問。展覽以三個篇章呈現其創作軌跡:第一部份聚焦早期對畢卡索與現代主義的再詮釋。他讓立體派語言重新排列,彷彿將既有的美學程式碼拆開,再以戲謔、錯置、幽默的方式重建。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作品〈花園堡壘〉圖片提供|藝術家

第二部份延伸至文藝復興,尤其以達文西為精神軸線。沃爾夫關心的不只是繪畫技巧,而是繪畫背後的人文思想:創作者如何在自身的時代處境裡尋找知識、信仰與美的平衡。第三部份則是觀眾最為期待的 AI 篇章,呈現他近年結合演算法與油畫的「共創」作品。他將 AI 人工智慧視為當代的助手、反思者、甚至夥伴,而非威脅。他相信,「AI 人工智慧不會取代人,而會迫使人重新認識自己。」因此,這一區像是新文藝復興的預言,也像是科技文明的哲學提案。

草間彌生藝術展區。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作品〈飛越小鎮/秋〉圖片提供|藝術家

藝術如何在當代被重新觀看

花園是起點,堡壘是出口

 

然而,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說,藝術是世界共通的語言,能跨越文化與科技的距離。他在展覽中打造的「花園堡壘」,是一個介於自然與科技、人類與機器、記憶與未來之間的精神場域。它不是要解釋世界,而是要重新提出世界。展覽在高雄落地,本身也承載著深意 ── 這座城市正以文化回應科技,以創意回應未來,而馮.沃爾夫的藝術與高雄城市氣質之間,恰恰形成了獨特的互文。走入展間,如同步入一座多層結構的精神迷宮:古典大師在牆上的影子與 AI 生成的視覺碎片交錯,觀眾的眼睛被拉向時間深處,也被推向科技前沿。這座迷宮沒有固定出口,但每個人都會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

高美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展場一隅。

《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最終呈現的,並非一場單純的藝術回顧,而是一面映照我們所處時代的鏡子。它將過去的美學傳統、現在的科技語言與台灣獨有的文化視角並置,讓觀眾在穿梭展間時,彷彿同時走在三條軸線上──歷史、文明、未來。展覽以花園為象徵,提醒我們文明的起點在於自然的孕育;以堡壘為寓意,提醒我們文明的延續必須依靠守護與思想的深耕。而沃爾夫透過畫筆與演算法的交會,使這兩者不再遙遠,而是凝聚於每一幅作品之中,成為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辯證。當觀眾離開展場,那些在畫面中相互糾纏的古典影子、科技光點與文化脈絡,仍會持續在意識中震盪。〈花園堡壘〉所展現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種觀看此刻世界的方式 ── 在科技快速推動文明前行的時代,我們如何不失去對自然的憧憬、對歷史的記憶、對未來的想像。

延伸閱讀|高雄市美術館其他文章
影音|高美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展覽介紹影片;封面圖為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以台灣為靈感,特別創作的展覽同名作品〈花園堡壘〉首度展出。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

|2025 年 11 月 15 日起至2026 年 4 月 19 日
|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週一至週四9:30-17:30,週五至週日9:30-20:00
|高雄美術館官網


指導單位|文化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天使贊助|柯珀汝、高雄市大愛扶輪社、楠弘集團

教育夥伴|國際扶輪3510地區

推廣支持|林政賢皮膚科診所、義大癌醫院洪朝明院長、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

媒體協力|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藝企相挺|瓷林 協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夥伴|iPASS一卡通

語音導覽|雅凱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AI互動體驗|兩打半互動

設備提供|研華科技、樂天Kobo

友館合作|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指定住宿|御盟國際驛館

特別感謝|舊振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聚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誠品生活、TSUTAYA BOOKSTORE、漢神巨蛋、漢神百貨、義享時尚廣場、台鋁書店、陳遵仁+曾春惠、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研究中心

音樂會支持|巴洛克獨奏家樂團

高美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展覽主視覺

圖文提供 | 高雄市立美術館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於工作室。Photo by Nick Knight

藝術家簡介

馮.沃爾夫(Von Wolfe)

馮.沃爾夫生於藝術世家,現居倫敦,並受過完整而嚴謹的哲學訓練。他將藝術視為思辨的延伸與實踐,其創作橫跨三十餘年,融合油畫、古典圖像學、現代主義語言與當代科技,形成兼具文化深度與實驗精神的獨特風格。

 

沃爾夫的早期作品以重新詮釋畢卡索等現代主義大師為主,透過錯置、解構、戲謔與哲學式反思,反向探問既有美學體系的穩固性。隨著創作脈絡延伸至文藝復興,他尤其著迷於達文西所象徵的「人文—科學」交會精神,在作品中採取細膩的古典技法,並從歷史的皺褶中尋找跨時代藝術家的互文關係。

 

近十年來,他更將創作推向科技與藝術的邊界,以人工智慧作為創作的映照、合作者與挑戰者。他不以AI為工具,而視其為「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思維體系」,透過演算法與手繪互補的方式,使作品既具人性脈動,也具超越人類視覺限制的生成特質。沃爾夫認為,這是一場關於文明的重新辯證,是人類在科技時代再度發起的「新文藝復興」。

在想像力的 B612 小行星國度裡:一座獻給《小王子》的家
下一頁

在想像力的 B612 小行星國度裡:一座獻給《小王子》的家

推薦

雕塑與凝視之間 —— 日本當代雕塑大師 舟越桂的靜默宇宙

雕塑與凝視之間 —— 日本當代雕塑大師 舟越桂的靜默宇宙

  • 編輯部 Editorial
永恆王者的遠東之旅 ── 臺南與香港古埃及的雙城大展

永恆王者的遠東之旅 ── 臺南與香港古埃及的雙城大展

  • 編輯部 Editorial
光與木之間的時間流動與靈魂的形狀 ── 宮島達男與泉啓司在台北藝術週的精神相遇

光與木之間的時間流動與靈魂的形狀 ── 宮島達男與泉啓司在台北藝術週的精神相遇

  • 編輯部 Editorial
夢起港都.幻耀高雄\2025 FOCASA 馬戲藝術節的奇幻航行

夢起港都.幻耀高雄\2025 FOCASA 馬戲藝術節的奇幻航行

  • 編輯部 Editorial
並行的光與城 —— 2025 台北藝術週與 ART TAIPEI 多元的藝術共振

並行的光與城 —— 2025 台北藝術週與 ART TAIPEI 多元的藝術共振

  • 編輯部 Editorial
光影森語.人文新綠境|開箱臺中綠美圖!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SANAA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操刀設計

光影森語.人文新綠境|開箱臺中綠美圖!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SANAA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操刀設計

  • 編輯部 Editorial
  • 關於享家生活
  • 條款與聲明
  • 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Copyright © 2023 Share Living 享家生活

  • 居家設計
  • 國際潮流
  • 裝修知識
  • 專題報導
  • 關於享家生活
  • 條款與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