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Living 享家生活
  • 居家設計
  • 國際潮流
  • 裝修知識
  • 專題報導
  • Search
Mobile nav

穿梭城市山林的光影\2024台灣光環境獎決選入圍名單

  • 編輯部 Editorial

引人入勝的教育現場

傳遞文化永續的公共設施

創造非典型的商業空間

光環境不僅是視覺上的表現

更是心靈累積與文化的沉澱

2024 年第七屆「台灣光環境獎」決選入圍名單公布,台灣光環境獎是一個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由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在產業與藝文結合的推廣下,光、電與科技,日漸成為藝術文化跨界創作的重要元素。中強光電集團自創立以來即定位公司為「創新顯示系統整合方案之提供者」,是台灣第一家液晶背光模組製造商。但目前在光電方面的研究和推廣,多數仍著重於技術與科技層面,鮮少探究「光」的人文內涵與深度。

新竹市茄苳國小風雨球場,白天自然光穿透,提供室內充足的光源,隨著微風搖曳的樹葉詩意地投影在建築立面

對光環境美學的熱情

探究「光」的人文內涵

 

2010年延續企業對「光」的熱情,成立「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結合各個領域專業人士與藝文界翹楚,長期持續從不同面向、廣泛且深度的進行光環境美學的推廣。十年來,基金會以點亮台灣文化、推動光影藝術及提升生活品質為宗旨,在台灣各地舉辦各式藝文活動,以光為媒介,串聯文化與環境,讓光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高雄的「見城之道」勾勒出左營舊城輪廓

引人入勝的教育場域

建築與大自然的互動

 

位於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的「奇幻自然」常設展,嶄新的常設展廳延續原展區的核心精神,以標本、影音及互動等裝置,呈現大自然的生命奧秘與科研成果。照明配合展覽主題,創造展廳的視覺次序、引導參觀動線,以精準的燈具角度與投光,避免玻璃展櫃反射影響觀賞體驗。尤其,透過燈光明暗和陰影表現,展現標本的神情、毛髮與身體線條,以光線重新賦予生命,細膩地重現大自然中動物的姿態與樣貌。

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的「奇幻自然」常設展一 景

此外,「新竹市茄苳國小風雨球場」如同一座漂浮於樹林間的半透明結構體,仔細近看可以發現白色立面是半透明的中空PC板,半透明材質的設計,使建築體從白天到夜晚充滿不同表情。白天自然光穿透,提供室內充足的光源,隨著微風搖曳的樹葉詩意地投影在建築立面;夜晚伴隨室內燈光點亮,通透的建築體則映照出結構桁架的剪影。這是一個隨著時間季節、與周圍環境不斷變化的建築,創造出引人入勝的空間體驗。

新竹市茄苳國小風雨球場,通透的建築體則映照出結構桁架的剪影。

另一方面,「國家漫畫博物館」是日治時期刑務所系統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具有強烈的日式氛圍與時代風貌。藉由燈光刷亮屋脊及斜屋頂的建築邊線,使光影在層層堆疊的屋瓦上映現出豐富的層次,也呼應漫畫描繪邊線的手法。古樸的木構建築群在夜裡與景觀環境優雅且和諧共存,園區的光環境不只是「照亮」建築與環境,更重要的是透過「光」映現時光痕跡,照亮城市的歷史印記。

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光環境,設計師透過光線照在屋瓦上呈現漫畫般描邊的空間輪廓。

傳遞文化和永續

公共場域的光環境

 

接下來的入圍的公共場域將戶外的光與人造的燈去做結合,同時又要顧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小。「指南宮竹柏參道」建於日治時期,全長約1200階、總長度約1021公尺,是信眾登指南宮參拜的石階步道,具景觀與歷史文化意涵。以尊重且融入環境的照明,點亮日治時期的39座石燈籠,使入夜後更顯典雅莊嚴;同時以低色溫的 LED 及低尺度、避免泛光性的機能性光照,減少對生態的干擾,並應用時段控制技術,於夜間 9點後熄滅非必要照明,保護生態環境。永續性的照明設計,不僅優化夜間環境,同時也凸顯古老參道的自然和歷史的獨特性。

指南宮竹柏參道光環境具景觀與歷史文化意涵,以尊重且融入環境的照明。

再來高雄的「見城之道」勾勒出左營舊城輪廓,總長約770公尺,透過行走於平緩而蜿蜒的步道,感受台灣第一石城兩百年來的空間紋理與歷史痕跡。照明設計是人行空間步道、古城牆投光、跨路空橋外觀照明等多種系統的光環境整合,同時延伸建築設計對環境低擾動的概念,藉由配置於步道兩側的低尺度照明,引導並提示遊客前行;不斷複製延伸的燈具手法,看似單一而制式,卻因城市的地貌起伏、路徑方向的轉變與周邊環境的差異,產生了多樣的視覺層次。

高雄的「見城之道」透過配置於步道兩側的低尺度照明,感受台灣第一石城兩百年來的空間紋理與歷史痕跡。

另外耗時12年建造的「祝山車站」,是東亞海拔最高的車站。順應山坡地形設計,為連貫一氣的「α」流線造型,柱樑的干欄式構造擷取鄒族聚會所「庫巴」的建築語彙,並運用鄒族圖騰於舖面及天花,具神聖氛圍。同時以保留周邊森林、建置雨水回收系統改善山區缺水問題、選擇低反射有色玻璃降低鳥類撞擊等設計,皆具生態保護與永續理念。照明以低於2700K的暖光、可遠端控制的防溢光燈具,避免蟲蝶誘殺,達到最低度的生物擾動,創造與土地共好的站體空間。

祝山車站改建工程以低於2700K的暖光、可遠端控制的防溢光燈具,達到最低度的生物擾動,創造與土地共好的站體空間。照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創造非典的商空光境

打造高層次藝術氛圍

 

然而,位於101大樓高層的頂級自助餐廳「饗 A JOY」,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空間,以山、海、原、城四大概念進行設計,並與台灣之最的職人、藝術家、特色品牌跨界合作,創造出具台灣人文與地景氛圍的用餐環境。燈光設計扮演協調統合各方專業團隊的角色,透過自然光與人工光源的精心安排及燈控系統的靈活轉換,引導整體空間流動、整合空間尺度並提升空間氛圍,達到更高層次的藝術性,為白天及夜晚營造出不同的空間氛圍。

饗 A JOY 以山、海、原、城四大概念進行設計,創造出具台灣人文與地景氛圍的用餐環境。攝影|鄭錦銘

最後,「誠品生活新店裕隆城」室內空間如同一座立體微型城市,以十字軸線橋接各處,紅磚城鎮向上進入木架構殿堂,最後進入挑高的天井書店迎接天光。燈光設計以象徵希望與知識的光,傳遞帶有生活體現的書香氛圍。空間的十字軸區域以暖白光為主,隨著空間的區劃及材料運用,視覺上有著不同的光感呈現。紅磚區為琥珀光感,木架構區回到暖白光色,天井區因天窗陽光灑落,日光隨著時段變化。跳脫傳統百貨公司通亮的燈光,成就非典型的人文書香商場。

「誠品生活新店裕隆城」天井區因天窗陽光灑落,日光隨著時段變化。

「誠品生活新店裕隆城」以十字軸線橋接各處,紅磚城鎮向上進入木架構殿堂

第七屆「台灣光環境獎」決選入圍名單公布,由李乾朗、吳瑪悧、官政能、夏鑄九、郭中端、張光民、楊澤、薛琴等先進擔任評審,並由國際照明專家周鍊擔任評審團主席。於 10 月 9 日揭曉最終決選入圍名單,由「見城之道」、「祝山車站改建工程」、「科博館『奇幻自然』常設展廳」、「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光環境」、「新竹市茄苳國小風雨球場」、「誠品生活新店裕隆城」、「指南宮竹柏參道光環境」、「饗 A JOY」共8件作品進入決選,將於11月22日頒獎典禮揭曉大獎得主。

2024台灣光環境獎決選入圍的八位設計師(左上至右下)偶得設計陳怡彰總監、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羅婷頤總監、 淬光設計曾華裕總監、許育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許育嘉建築師、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林靖祐總監、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林柏陽主持建築師、有珖設計劉懷君協同主持人、原碩照明設計黃暖晰協同主持人。

影音|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形象影片

整輯|Eddie   圖文提供 |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喚醒來自大自然迷人多樣的感官之境
上一頁

喚醒來自大自然迷人多樣的感官之境

結合先進 AI 串聯悠遊卡與一卡通!小米秋季發表會打造便捷交通支付新體驗
下一頁

結合先進 AI 串聯悠遊卡與一卡通!小米秋季發表會打造便捷交通支付新體驗

推薦

無界未來.跨越現實的感官科幻 —— 時尚仙人 Tilda Swinton 驚喜現身 Gentle Monster 2025 全新 BOLD 系列

無界未來.跨越現實的感官科幻 —— 時尚仙人 Tilda Swinton 驚喜現身 Gentle Monster 2025 全新 BOLD 系列

  • 編輯部 Editorial
美學、安全與空間的共鳴 —— 荷蘭 KOBE「FR ESSENTIALS 防焰基礎系列」的恆久優雅

美學、安全與空間的共鳴 —— 荷蘭 KOBE「FR ESSENTIALS 防焰基礎系列」的恆久優雅

  • Addie
以光為靈魂編織柔美 —— 荷蘭 KOBE「GLOW」系列的恆亮之境

以光為靈魂編織柔美 —— 荷蘭 KOBE「GLOW」系列的恆亮之境

  • Addie
南法地中海的光之岸語\Misia Paris 全新布藝系列「Embellie 恩布利小鎮」的蔚藍之邀

南法地中海的光之岸語\Misia Paris 全新布藝系列「Embellie 恩布利小鎮」的蔚藍之邀

  • Addie
從此時出發 —— 英國設計師 Lee Broom 於 2025 丹麥三日設計節展演的光之寓言

從此時出發 —— 英國設計師 Lee Broom 於 2025 丹麥三日設計節展演的光之寓言

  • 編輯部 Editorial
以藝術包裹地景的永恆瞬間 —— 致地景藝術家克勞德夫婦 90 周年誕辰

以藝術包裹地景的永恆瞬間 —— 致地景藝術家克勞德夫婦 90 周年誕辰

  • 編輯部 Editorial
  • 關於享家生活
  • 條款與聲明
  • 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Copyright © 2023 Share Living 享家生活

  • 居家設計
  • 國際潮流
  • 裝修知識
  • 專題報導
  • 關於享家生活
  • 條款與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