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春天的陽光灑落米蘭街頭,設計之都再次張開臂膀迎來全球創意菁英。2025年的米蘭設計週(Salone del Mobile.Milano)以「Thought for Human」為年度主題,邀請人們重新思索設計與人類福祉、情感、永續之間的關係。在日益數位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中,設計不再僅是視覺語彙的排列組合,而是回應人性深層渴望的語言——渴望被理解、被照顧,渴望與自然和諧共處,也渴望重新感受物質與情感的聯繫。而在這片設計思維激盪的沃土上,義大利時尚品牌 GUCCI 所策劃的《竹藝邂逅 BAMBOO ENCOUNTERS》特展,彷彿是一道在石縫間悄然生長的竹影,靜靜訴說時間的詩意與文化的深度。它不僅呼應本屆設計週的主題,更深化了對材料、歷史與人類情感記憶的再詮釋——以「竹」為語言,開展一場穿越工藝與當代思潮的感性對話。
Gucci 位於義大利米蘭的聖辛普利西亞諾修道院 Chiostri di San Simpliciano 展覽入口
在思索與設計之間
竹之初語的召喚
當歷史的塵埃輕拂過1947年的記憶,GUCCI 以一抹竹影重新喚醒品牌與自然之間的深層對話。竹,不只是材質,更是一段承載著創新與文化記憶的意象。當年,那根曲折有度、握於掌中的竹握柄,為時尚設計注入一股野性而優雅的力量。如今,這段關係在《竹藝邂逅 BAMBOO ENCOUNTERS》中再次被喚起,於米蘭聖辛普利西亞諾修道院的靜謐之境展開。在這座16世紀修道院的石砌廊柱與斑駁牆面之間,古典與前衛的張力恍若凝結。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靈感對話。GUCCI與策展團隊2050+攜手,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透過竹這一共通語彙,串聯不同文化與材質的對話與融合。
Gucci 展覽現場現場選址於義大利 16 世紀的歷史建築中。荷蘭設計團體 Kite Club 作品《Thank you, Bamboo》展場特別設置旋轉竹竿機械裝置,在無風環境中模擬氣流,讓風箏於修道院中庭凌空起舞。
材質與情感的邂逅
形式與影子的共舞
瑞典籍智利藝術家 Anton Alvarez 的雕塑《1802251226》宛如一首給竹子的頌歌。他沒有命令竹材服從設計,而是讓材料的自然走勢決定形體,如山泉激湧,如建築層疊。他讓觀者看見,設計不僅是創造,更是傾聽與共鳴。巴勒斯坦藝術家 Dima Srouji 在《Hybrid Exhalations》中以巴勒斯坦吹製玻璃與東方竹編共譜和鳴。竹的慢,玻璃的快;竹的堅,玻璃的脆 —— 兩種節奏、兩種文化,在倫敦重逢並結合,成為一種呼吸之詩,一場對歷史與未來的溫柔凝視。荷蘭設計團體 Kite Club 帶來《Thank you, Bamboo》,將風箏從兒時記憶中取出,放入當代設計語境。裝置以竹竿模擬氣流,讓風箏在無風的修道院中飛舞,像是回應一場未曾停歇的自由召喚。
瑞典籍智利藝術家Anton Alvarez 的雕塑《1802251226》宛如一首給竹子的頌歌。他沒有命令竹材服從設計,而是讓材料的自然走勢決定形體,如山泉激湧,如建築層疊。
巴勒斯坦藝術家 Dima Srouji (1990-) 作品曾展於威尼斯雙年展、伊斯蘭藝術雙年展、 V&A 博物館等機構,作品《Hybrid Exhalations》系列竹編器皿與手工吹製玻璃的共生體。
每一件作品都在不同維度上詮釋竹的存在 —— 奧地利設計師 Laurids Gallée 將其凝結於透明樹脂中,像凍結的記憶;法國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 把它融入絲綢屏風,讓竹影印在布面上,隱現於柔光之中,如詩如畫。韓國藝術家 Sisan Lee 的金屬雕刻仿若東方水墨中的「留白」,陽刻竹紋反映出靜謐與對稱,將韓國美學的內斂轉譯為現代語言。最具衝突美學的,也許是都靈與孟買雙人組合 the back studio 所打造的《bamboo assemblage n.1》——竹與霓虹的共構,一如工業與自然並置時的問號。他們不只是在創作作品,更在拋出提問:在計劃性報廢的消費邏輯下,我們如何重構對永續的想像?
法國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 (1957-) 為米孟菲斯派創始成員,1987 年轉向繪畫創作。 作品《PASSAVENTO》受亞洲屏風啟發,藝術家設計四組可移動竹製隔屏,部分鑲印巨幅竹影絲綢簾幕。
奧地利設計師 Laurids Gallée (1988-) 作品《Scaffolding》受竹製施工架啟發,本系列以樹脂封存竹材動態瞬間。拋光細節與深藍色調強化靜謐感,負空間軟化結構線條,形成沉浸與浮現的視覺韻律。
思辨論壇的對話火花
竹影下的未竟之歌
然而,不僅僅是觀展,《竹藝邂逅 BAMBOO ENCOUNTERS》亦是一場思想的交會。三日的論壇邀請藝術家與設計先鋒對談工藝、物質、敘事等主題,將展覽化為一場持續擴張的思想展演。如策展人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 所言:「空間是一種媒介,不是終點。」他與 2050+ 持續在科技、政治與美學之間游走,以空間為布幕,讓看不見的意識與張力浮現。此次策展,既是致敬歷史的重現,也是對當代與未來的回應。GUCCI 在這樣一場展覽中,重新定義了奢侈品品牌的角色。不再只是風格的定義者,更是文化與美學的催化者。
《竹藝邂逅 BAMBOO ENCOUNTERS》將展覽化為一場持續擴張的思想展演。策展人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 與 2050+ 以空間為布幕,讓看不見的意識與張力浮現。
米蘭春日的陽光斜灑進修道院的石窗,那些靜靜佇立的裝置如同正在低語的記憶。這些作品,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語言,卻都以竹為橋,築起共感的場域。竹,在這裡不再只是物件,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 柔中帶剛,輕盈中隱含堅韌,如同藝術本身在世界動盪之中所承載的力量。GUCCI 藉此展覽,織出一張跨越時代與地域的情感網絡。

整輯|Eddie
圖文提供 | Gucci、Salone del Mobile.Milano
米蘭設計週專題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