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譽為臺灣史上最高規格的西洋畫展,英國國家藝廊全球巡迴展的第四站,繼香港藝術三月展後移師到台灣台南奇美博物館展出,匯聚了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哥雅、透納、塞尚、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50位大師,帶來52件真跡原作,引領觀眾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體驗一場橫跨四百年的西洋藝術經典之旅。今年度最受矚目、未演先轟動的「超級大展」在二月底台灣站消息敲定曝光後,預售票開賣有如熱門演唱會門票,十分鐘內全數搶光光。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表示:「很榮幸能夠成為英國國家藝廊指定的臺灣唯一合作館所,這說明奇美博物館已成為臺灣民眾認識世界文化歷史的重要平臺。」
奇美博物館外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英國國家藝廊館長親自開展
展現推廣國際藝文決心
為了迎接開展的重要時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加百列.芬納迪博士(Dr. Gabriele Finaldi)特別率領一級主管來臺力挺,芬納迪表示:「今年正逢英國國家藝廊200週年,很高興我們可以帶著歐洲藝術名家的代表性畫作拜訪臺灣。本館對於提升英國在全球文化藝術的地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將持續且堅定地推廣國際文化交流。」
英國國家藝廊是世界最偉大美術館之一。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對於能成為此次非公家藝術場館展出國際大展,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表示:「很開心可以在英國國家藝廊200週年的歷史性時刻參與這個經典大展,希望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引進國際大展,增進南臺灣國際交流的機會,也為國人開拓寬廣視野。」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開幕,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右)與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加百列.芬納迪(左)合影。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此外《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的策展規劃以「時間軸」與「地理區域」為切點,整理出藝術史上的重要時期、轉折點與南北流派,這也呼應了奇美博物館常設展「藝術廳」所呈現、從13至20世紀的西洋藝術脈絡。展覽內容共分四大單元: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入口廊道。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區 #1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著眼於15世紀以來,文藝復興所帶來的影響,藝術審美觀從神所支配的世界,改為以人本為中心,代表人物有波提切利、拉斐爾等。幾個世紀以來,拉斐爾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儘管拉斐爾在三十七歲離世,但他的作品一直主導著歐洲繪畫的學術傳統發展,影響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甚至更久。1508年拉斐爾前往羅馬為儒略二世教廷服務,同一時期創作了這幅畫作,可能是接受教廷成員委託,作為個人祈禱用途。作品又名〈加瓦聖母〉,是取自過去的畫作主人加瓦男爵夫婦。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一單元「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拉斐爾(1483–1520)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約1510–1511年創作。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畫作中,聖母以複雜且扭轉的姿勢側坐在簡單的臺座上,小耶穌倚靠著聖母,低頭望向年幼的施洗者約翰。而手持蘆葦十字架的施洗者約翰遞出一朵紅色康乃馨,象徵神聖的愛與耶穌未來將受的苦難。拉斐爾藉由手勢和目光的描繪,暗示了人物之間複雜的內心羈絆。聖母表情陷入沉思,也許正在思考兩個孩子未來的命運。後方的兩扇拱型窗外,有如羅馬郊外的鄉村風景。這幅畫作充滿畫家的精心安排,舉例來說,以孩子們雙手的空間為構圖中心,結合聖母的姿勢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加上建築物的線條,強化了沉思的靜謐與神聖的和諧感。
拉斐爾(1483–1520)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展區 #2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
闡述宗教改革間接促成巴洛克藝術的流行,畫家為宮廷與教堂增添華麗的氛圍,其中,以光線表現戲劇性與情感張力的卡拉瓦喬與林布蘭最為著名。這幅是林布蘭(Rembrandt, 1606–1669)在1669年離世前所繪製的三幅自畫像之一,他不只用光線效果強調臉部,還加上更密集厚實的顏料來描繪自己衰老的臉龐,例如以旋轉的筆觸呈現下垂且褶皺的右眼瞼,用厚重油彩突顯他的額頭,還有多層次的顏料呈現他在自己臉上看到的灰、白、粉紅、紫和淡黃等色彩。之後許多作家和藝術家將此作詮釋為林布蘭接受死亡的來臨,忠實地面對自我。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林布蘭(1606-1669)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1669年創作。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但十七世紀人們對於自我分析和思考方式和現在不同,或許林布蘭的動機更直接,與其說是自我審視,更可能是對人臉的紋理、缺陷和微妙處的專業興趣,還有對藝術挑戰的承諾。出生於萊頓、活躍於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在十七世紀的荷蘭繪畫史有不容忽視的地位,也是歐洲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在他大約四十年的繪畫生涯裡,約有八十幅自畫像留存至今,有素描、蝕刻版畫與油畫等不同形式,數量遠遠超過同時代的畫家。透過自畫像的繪製,可以練習不同的表現方式,嘗試光線效果,當藝術家逐漸建立起聲望,也能出售給富裕的贊助者和收藏家。
林布蘭(1606-1669)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1669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展區 #3
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
英國18世紀起盛行「壯遊」(Grand Tour),進而帶來各種文化交流,而風景畫在英國藝術家透納和康斯塔伯的全力揮灑下邁向高峰。然而英國重要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被譽為「光的畫家」,他筆下的風景和海景充滿絢麗色彩。他不僅捕捉大自然的壯麗,也對當時科技和工業化日益增添興趣,作品包括水彩畫、油畫和為數眾多的素描與研究。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1775-1851)作品〈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出自希臘詩人穆塞厄斯),1837年之前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透納出生於倫敦,1789 年進入皇家藝術學院,曾受到十七世紀知名藝術家范.德.維爾德以及克勞德的啟發。海洛和利安德的故事最早出自西元前四、五世紀希臘詩人穆塞厄斯的詩文。海洛是愛神阿芙蘿黛蒂(維納斯)的女祭司,住在歐洲赫勒斯滂海峽旁的一座塔樓;她深深愛上了海峽對岸的亞洲青年利安德,每晚她會在塔上舉燈,引導利安德游泳渡海與她相會。某夜,燈火意外熄滅,導致利安德迷失方向,最終不幸身亡,目睹一切的海洛也因此悲痛地從塔樓一躍而下。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三單元「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湯瑪斯.勞倫斯爵士(1769-1830)作品〈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1825年創作,香港站展出時被拿來當展覽主視覺;〈紅衣男孩〉1825年展出時,評論家認為這幅畫表現出「單純又甜蜜的純真稚氣」,給予極高的評價,是勞倫斯代表作之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區 #4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
展現19世紀印象派帶來衝擊性的革新觀念,「印象派」一詞最早來自對一群藝術家不以為然的藝術評論,然而卻為西洋藝術史翻開嶄新璀璨的一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馬內、雷諾瓦和莫內,以及後印象派最受歡迎的塞尚、梵谷與高更。梵谷出生於荷蘭,他原本不是畫家,直到1883年近三十歲才開始繪畫。梵谷在世時,作品並未受到大眾肯定,然而他是當今最受歡迎的後印象派畫家之一,作品充滿強烈的生命力、豐沛的情感及絢麗的色彩。梵谷留下的信件記錄了生活中的創傷,人們也因此對他的作品有各種詮釋。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文森.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1888年梵谷定居法國南部亞爾,完成後來聞名於世的「向日葵」系列;同年高更短暫來訪,兩人曾發生衝突。隔年梵谷精神崩潰,住進聖雷米附近的精神病院,留下〈星夜〉、〈麥田與柏樹 〉等作品。梵谷在醫院療養時,畫了許多俯瞰院內「廢棄花園」的速寫與畫作。1890年五月他曾寫信給弟弟西奧,表示他畫了兩幅「剛剛割過草的草地」,這幅作品可能是其中之一。儘管沒有地平線或天空,高處的視角卻創造出一種深度感。長短不一的筆觸以綠、黃、褐色交錯著藍色與淡紫色,其間有白色小巧的蝴蝶翩翩飛舞,匯聚成一幅迷人而直觀的自然寫照。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夏夜星空下欣賞大師鉅作
週末開放至晚間8:00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期自5/2至9/1止,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四上午9:30至下午5:30;週五至週日晚間延長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晚間8:00。展覽期間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全票550元、優惠票450元,另有主打深度看展的週三藝享票1,500元。售票通路為奇美博物館官網、現場售票櫃臺、Klook、KKday、ibon、台南好玩卡等。民眾除了可以先預購票券,也可以當日現場購票並依人流狀況排隊進場。

影音|《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形象片
|2024年5月2日 ~ 2024年9月1日(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
|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台南市仁德區文華路二段66號)
|週一至週四9:30-17:30,週五至週日9:30-20:00
|奇美博物館官網
|立即購票 Buy Ticket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主視覺 —— 拉斐爾版本(左);奇美博物館戶外園區(右)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文提供 | 奇美博物館、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