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京城東側,車水馬龍的建國門外,一處靜謐之所悄然誕生。它以「傲鰻」為名,主張對食材的極致尊重,也執著於味覺背後的文化根源。在這裡,吃飯不只是生理需求,而是一場對五感的邀請。來客步入此處,如同翻開一卷日式繪卷,光影錯落、木格錯縱,每一處轉折,都蘊含著潛藏的詩意與歷史的回響。設計師范傑與其團隊以京都為靈感源頭,從神社、庭院、畫境中撷取元素,結合「庭屋一如」的傳統概念,在現代空間中重塑日式美學精髓。這不僅是建築語言的轉譯,更是情感與感知的重塑。他們以空間為畫布,構築一場味覺與意識同步交會的沉浸經驗。
初見 · 味之境起
重影 · 空間如幽
空間的進入不如推門那般簡單,它是一段緩慢深入的過程。走廊以京都街巷為模本,步幅之間收放有致,恰好一人穿行、二人為伴。這樣的安排,不僅是對「幽玄」的致敬,更引導來者從喧囂中剝離,步入屬於傲鰻的世界 —— 一個與時間並肩的領域。天花垂下的金色裝置,如同水面倒映的金閣寺,低語著古都的神秘與純粹。它來自京都傳統鍛金工藝,線條簡約,紋理自然,既保留歷史肌理,也融入現代語彙。這件藝術作品不僅是視覺中心,更是精神象徵,訴說著火與金交融的意象,如同鰻魚在炙火中重生,與金閣寺在焰後再現的宿命共振。平行於大堂的明廚空間,則讓食客得以近距離見證食物的誕生:炭火翻湧,鰻魚輕鳴,廚師的專注彷彿是一種儀式。而這與金色裝置形成視覺與概念上的互文 —— 一靜一動,一雅一烈,皆在講述時間與技藝的故事。
映心.暗影之美
回響.物哀之心
而當人們逐漸深入至包廂與小徑,那些更隱微的意象悄然顯現。這裡的空間設計刻意避免直白地複製日本傳統建築,而是以現代設計語言重新詮釋。木格柵以垂直陣列排列,界定卻不阻隔,光線穿梭其間,為空間注入呼吸感,也引導人們自發地放緩腳步。雕塑,則是這場靜謐敘事中的一縷幽默。五隻疊放的達摩在走道盡頭搖曳不定,像是醉後翻倒卻又自持的吉祥物,為嚴肅空間添上一絲俏皮。而某間包廂中的貓咪雕塑,則彷彿自鄉野而來,帶著嬉笑與恬靜,將高級料理空間中的拘謹化為一場輕盈的回眸。
紙,是這空間中另一位無聲的詩人。由藝術家設計的壁紙吸納傳統和風紋飾,再由杜邦紙結合植物設計出的包廂光影,構成一幅幅可居、可觀的「卷軸畫」。當你靜坐於其間,窗外車流依舊,窗內卻是風過竹影、幽篁斜照。這一方寸之境,成就了從現代都市滑入自然幽玄的轉化通道。在這樣的場域中,真正構築起空間深度的,不止設計技巧,更是一種根植於東方哲學的情感態度。設計師引用江戶時代國學家本居宣長的「物哀」思想,作為空間情感的底色。「物哀」不單是感傷,而是當人心接觸到萬象之物時,因其無常與瞬息而生的真情感懷。它不是濃墨重彩的情緒堆疊,而是光影搖曳、枯木落葉間的一絲微嘆。這種對時間、物質、情感的微妙共鳴,在傲鰻得到了極致的展現。
總之,「傲鰻」不只是日料餐廳,它是一場以風土為筆、以設計為墨、以情感為章的敘事體驗。每一道料理、每一件裝置、每一處光影,都是這「物哀」之心的載體。食物因此不再只是滿足味蕾的工具,而是回應人心細處的橋樑。空間亦不再只是建構的容器,而是一場讓人靜心聆聽、細細感知的生活詩篇。在這裡,設計讓時間慢下來,讓味道說話,也讓心靈有機會與世界對話。如同京都千年之美,在此方寸之間重新流轉。
專案名稱|傲鰻·日本料理
專案地點|北京建國門外大街IFC國際財源中心B座一層
專案面積|292㎡(約 88.3 坪)
設計時間|2022年7月
完工時間|2023年5月
設計公司|FUNUN LAB設計研究室(www.fununlab.com)
主設計師|范傑
設計團隊|杜曉波、關啟家、王儂
照明設計|元入科技
施工單位|華裝兄弟(北京)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專案攝影|ICY CYWORKS
圖文提供 | FUNUN LAB 設計研究室